以前心中一直有個疑問,那些動輒1500萬的房子到底是誰在買的?
之前的問題在於假設錯誤所以得不出結論,盲點在於把自身買房的經驗套用在大部分人身上,但事實上自身經驗其實是少數而非多數,一旦有此認知疑問頓時獲得解答。
父母資助
錯誤的假設是「大部分人買房都是靠自己」,然而實際上是「大部分人買房都有家人資助」,雖然很殘酷但不得不承認,假設對了一切就通了。
以1500萬的房子,銀行可貸成數8成,還款期限30年,利率1.5%來計算,則頭期款為300萬,30年房貸1200萬,年利率1.5%則每月本息平均攤還41414元。
如果都靠自己又是首次購屋要湊足頭期款是蠻困難的,假設23歲碩士畢業開始工作到35歲12年,則每年要存約25萬元,即每個月要存2萬才有辦法在35歲存夠300萬的頭期款去買1500萬的房。不過和父母同住不用租屋則非常容易。
但若父母可資助100萬的頭期(每人每年有220萬元的免稅贈與額度),則自己只需拿出200萬頭期,相當於每年存16.6萬,即每月存1.4萬即可。若每月房貸父母又能幫忙出一點又更輕鬆許多。
或是自己一樣存了300萬,再加上父母資助的100萬共400萬的頭期,則1100萬30年房貸則每月本息平均攤還37791元。如果是夫妻雙方家庭月收10萬一起負擔是過得去的,但覺得房貸已超過家庭所得的四成還是很緊,家庭年收至少要150萬以上才比較輕鬆。
換屋
另一種情況則是換屋。假設在30歲時買了500萬的房子,支付2成頭期款100萬,400萬每月本息平均攤還13805元,到了35歲5年下來至少還了83萬,剩餘貸款317萬,而舊房漲到700萬,此時將舊房賣出扣除剩餘貸款及交易成本則有280萬淨利,只要再補20萬就有300萬便能換成1500萬的房子。不過案例的最重要假設是5年間500萬漲到700萬的房子,若沒此條件則不可能。
更貴的房子
至於2000萬以上的房子還是要高收入的職業(年薪150萬以上、台灣收入PR90以上)才有辦法,例如自行開業的牙醫、會計師、律師、建築師、高級公務員、中小企業主、高級經理人、半導體工程師等。
2 則留言:
台北有捷運的地段1500萬只是起價而已,可能還只有20幾坪算上公設剩10幾坪,買不起也租不起,少子化辦公室大勝Z
@樓上 是啊,真是貴到不知道是誰買的。
張貼留言